熱血青年X地方典範 台東自造實現Maker經濟三部曲

 

 

當一位熱愛數位製造的青年,遇上了木工教父、花東社區營造與公益界的祖師爺,他們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當台灣後山第一座Maker基地誕生,他們要發展出何種在地特色的Maker運動呢?

從軟體到數位製造  王文忠永遠的台東夢

畢業於資管系的王文忠,10年前回到台東,幫忙家中的傢飾事業,但他內心一直放不下對軟體、數位製造的熱情,希望能扶持台東的年輕人投入軟體產業,把對軟體技術的想像運用在生活上,並將電腦與生活物品結合起來。

王文忠展開這個夢想的第一步,就是與台東大學的學生合作,針對Java、Android、電子商務與Arduino等題目進行專案研究,後來偶然間接觸到Arduino,並且遇上3D印表機的熱潮,開始對數位製造產生深厚興趣。

台東自造照片
▲王文忠認為今年才是台東Maker的元年

他為了擁有一台3D印表機,跑去台北拜訪了當時剛開始的創客空間,同時也大量接觸群眾募資平台、共用工作空間、創業加速器等,學習到最新的自造者趨勢;他發現這個時代已經不同了,資金來源不再是掌握在特定人手中,而是來自充滿熱情的群眾,而具有創新或創業想法的人,也可以透過募資平台直接接觸到客戶,掌握市場反應、獲得用戶回饋,甚至可能得到第一桶金,但不用擔心股權被稀釋的風險。

獲得這樣的啟發後,王文忠立下志向,想在台東創立一個空間,讓在地的人可以在此分享交流,而且動手做自己想做的東西。他在2014年參加台北的Maker Faire,看到自造者運動的紀錄片後深受感動,後來他在台東大學播放這部片,吸引不少學生與民眾觀賞,更加深了他投入Maker空間的決心。

台東自造照片
▲王文忠遇上3D印表機的熱潮,開始對數位製造產生高度興趣,決定投入Maker空間

懷抱著這個夢想的王文忠,開始找尋適當的空間,他在台東大學多位老師的協助下,輾轉認識了黃清泰校長,他們的歲數雖然相差了40歲,但彼此的理念相當一致。

工藝結合公益  黃清泰長期關照台東

提到黃清泰,在台東很少人沒聽過,他是大家口中的校長,曾任公東高工校長,但他的角色遠比校長還要多元,也更重要。他早期協助成立花東社區發展中心,後來擔任過「台東基督教醫院」董事長,並且催生「馬偕台東醫院」,還與幾位教授創辦「南島社區大學」,目前也擔任「台東縣DIY技術發展協會」理事長。

台東自造照片
▲被公認是台灣木工界祖師爺的黃清泰校長,長期在這塊土地奉獻自己的木工技藝

他這一生在教育、醫療、宗教、原住民、文史、工藝、社區發展、環境生態等領域貢獻自己,但同樣目的都是照亮台東這塊土地。

黃校長雖然唸的是化工、教的也是化工,但他一直熱愛木工,他受到校內一位德國籍老師的刺激,遠赴瑞士與德國學習木工技藝,回國後引進德國的學徒制與技術範本,將木工科打造成公東高工的招牌科系,當年公東高中學生在世界性木工大賽屢獲金牌獎,黃清泰堪稱關鍵推手。

黃清泰表示,他在1975年參訪德國時,當時柏林圍牆還沒拆除,看到社區的力量非常強大,因此回國後,就希望能結合原住民社區的力量,改善花東整體經濟情況,包括後來成立的漁業合作社、消費合作社,以及後期創辦的南島社區大學、木工坊在內,都是扣緊社區發展與在地產業的串接。

台東自造照片
▲黃清泰校長的木工工坊總是結合工藝與公益,圖為蜜蜂復育主題的討論實作(台東自造提供)

雖然年近八旬,但黃校長至今還是一位不折不扣的Maker,他現在有兩個木工基地,一個是位於太麻里的「向陽薪傳木工坊」,一個是位於台東市區的台東大學木工班,這裡不僅是傳承木工技藝的教室,也是創造工作機會的小工廠,更是連結在地情感的園地。

黃校長被稱為台灣木工界的祖師爺,但他做的事情絕對不僅是工藝本身而已,往往是工藝與公益的結合,他奉獻自己的木工技藝,用在醫療照護、社區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

台東自造照片
▲黃清泰將木工技藝用在醫療照護、社區發展、文化傳承等領域

以向陽薪傳木工坊為例,是利用廢棄的多良國小所成立的工作坊,主要是2008年莫拉克颱風之後,為了解決百萬噸漂流木的問題而設立,讓社區的民眾可以用漂流木為材料,做成大型家具及木杯、木盤、磁鐵貼等小物,不僅創造在地工作機會,重新賦予漂流木生命,也讓傳統文化技藝得以繼續傳承,讓更多在地人對這塊土地找到更多認同。

當熱血遇上典範  推動在地特色創客運動

當熱血的王文忠遇上黃校長這位典範,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大夥一起催生了東部第一個Maker空間。2015年3月起,大夥承租了台東大學產業營運及創新育成中心的一塊空間,開始了他們的夢想。

台東自造照片
▲台東自造秉持開放與分享的精神,各項機具均免費提供給師生與民眾使用(台東自造提供)

王文忠表示,台東自造以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的概念,提供木工、3D列印、雷射切割、Arduino、自動控制、嵌入式系統等課程與工作坊,並且結合台東大學的各項資源,打造成兼具知識、生產、行銷、展演等功能的Maker基地,不僅是師生與民眾交流的創意場域,也是實踐生產的實驗基地,同時可以發展成創意設計與展演的校園市集,朝向創業的夢想邁進。

值得一提的是,台東自造為了秉持開放與分享的精神,各項機具均免費提供給師生與民眾使用,因此特別實施「以務易務制」,使用者可以以公共服務、社會奉獻的時數來換取使用機具的權利,例如參與清潔日、提供機具或專案的教學文件編輯、開放式專案分享會等,另外包括組織規章、財務、經營管理等也都採取開放式運作。

目前台東自造的活躍成員約20人,每個社群成員都各有所長,有些擅長木工,有些是電腦專家,其他還有彩色玻璃、鐵工、琉璃、親子教育、胡琴、精緻農業等領域的行家,大家都迫不及待要來這裡分享與實作,推動具備台東特色的Maker運動。

台東自造照片
▲台東自造的活躍成員約20人,每個社群成員都各有所長

所謂的台東特色,就是將創客運動與原住民社區發展結合在一起,尤其是幫助經濟條件相對較為落後的部落。舉例而言,目前木工坊正在製作一種豆腐板,希望能夠幫忙部落民眾製作營養豆腐,用天然的檸檬酸鈣代替石膏,甚至用樹豆來製作豆腐,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健康食材。

台東自造照片
▲台東自造正在發展台東特色的Maker運動,希望能結合原住民社區發展的目標,圖為特別設計的豆腐板

台東Maker運動萌芽  邁向共享式經濟平台

王文忠表示,在過去兩年的努力下,今年感覺像是台東Maker的元年,在黃校長的引領下,已經開始向下紮根到國中,而透過一系列的Maker活動與課程,在台東展開了社群的聯繫、整合、教學與分享,愈來愈多的社群朋友參與交流,屬於台東Maker發展的論述也日益完整。

事實上,台東自造正從藝術與人文的角度出發,發揮Maker運動的開源精神,計畫從Maker空間、創客松邁向共享式經濟,完成Maker經濟的三部曲。王文忠指出,第一階段是佈建Fablabs @ Taitung,深入到台東各社區,以大眾自造來解決台東的社會問題,希望聚集不同區域的自造者,有意義地學習數位製造的能力。

台東自造照片
▲台東自造第一階段是佈建Fablabs @ Taitung,深入到台東各社區,以大眾自造來解決社會問題

第二階段預計今年暑假在台東大學舉辦創客松3D x STEAM Education的活動,讓大家一起關注在地議題的討論,並提出社會設計思考的解決方案。王文忠強調,X具有多層意義;X是未知數,因為學員從不瞭解彼此到相互溝通,可以得知對方的專長與特質;X是數學的乘法,讓大家透過合作達到加乘的效果;X也是Cross的意思,加入社群的協作後,可以達到多維度社群關係的串連與分享。

台東自造照片
▲台東自造預計今年暑假舉辦創客松活動,共同關注在地議題的社會設計思考(台東自造提供)

第三階段則是希望以自造者共享式經濟平台的概念,在台東實現洛活思基金會( LOHAs foundation),進一步推廣並應用著佐權(Copyleft)的經濟模式,並且落實到生活中。

王文忠強調,北、中、南的創客活動蓬勃發展,但大家很難注意到台東是一個資源缺乏、地形狹長又徧鄉的地方,雖然經過台東自造等社群的努力,而產生了台東縣政府經營的 TTMaker,仍然需要人力及持續投入節約式創新(jugaad),並且將投入的資源與成果轉換成為共享式經濟平台,賦權給台東的年青人,在平台之上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創新、創業能力。

台東自造照片
▲台東自造正從藝術與人文的角度出發,一步步從Maker空間、創客松邁向共享式經濟,完成Maker經濟的三部曲

 

INFO
關於台東造…..
地址:台東市四維路三段105巷25號(國立台東大學)
電話:089-325918
營業時間:每週一、週三、週五9:00~17:00
官方網站:https://market.notonly.com.tw/fablab/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IMITaitung

史塔夫短評:原來台東除了好山好水以外,還有這麼多熱情的好人才!!!

*本文節錄自Stuff史塔夫科技國際中文版2016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