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有些車廠是所謂的惦惦吃三碗公,由於沒什麼行銷預算,也鮮少辦記者會或車主活動,認真在街上數展示據點也不多,以為它是所謂的準休眠車廠,但神奇的是年終報告一結算,這車廠還賣了6千多台,比許多花錢不手軟的歐系車廠還多。沒錯,說的正是SUZUKI!

身為資深電視兒童,以前對SUZUKI最深的印象就是沈文程大哥開著上山下海的那台「小悍馬」,覺得SUZUKI的越野車真是不錯,但也沒留心。直到有一陣子想找一台中古代步車,才知道原來SUZUKI故障率低,因此中古市場可謂奇貨可居,中古價格還頗硬,想買還得靠人品。

從那個時候開始才真正覺得起風了,原來大家對這個過去在台灣被視為小眾品牌的日本車原來愛好還不少,加上以日本原裝進口之姿,外加高規格的安全配備,也趕上這波安全至上的浪頭,因此SUZUKI在台灣的好感度也越來越高。

SUZUKI可說是A-segment的高手,不管是Solio還是近期的 Baleno,每台都可愛的不要不要的。不說你可能不知道,現在即將上市的IGNIS其實是第二代作品,但一代IGNIS其實有在台灣上市過,只是那時沒獲得太多關愛眼光,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馬力重量比絕佳

由於最近風向變了,因此讓IGNIS大有捲土重來的萬鈞氣勢。IGNIS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日本方方正正的輕自動車K-Car。不過K-Car對於引擎排量與大小均有嚴格規定(跟車位許可有關),因此IGNIS很接近,但不是K-Car。

IGNIS的用的是一顆1.2升的自然進氣引擎,最大馬力91ps。就數據這不到百位數的動力表現實在有點不忍睹。但這車長不過三米七,車重才865公斤。這重量對試車無數的我來說當然也曾看過,但當時可是性能戰駒Lotus才有這數據啊!

因此雖然它的帳面馬力好像不特別,但不到一噸的車重讓它佔盡馬力重量比的優勢。實際上路無論是高速公路還是山路,一人自駕倒也順暢的很,沒什麼力不從心或無力感(但也別指望有車擋超車的本領就是了)。同時由於車身實在太輕,在側風強勁處還是有些許搖晃感。

重量輕、軸距短,加上適中的轉向輔助,IGNIS的轉向是輕鬆自在的,對於狹窄巷弄或路邊停車,這車簡直人間聖品,很適合都會駕乘。加上平均19.9km/l的油耗表現又增加幾許誘因。不過人生的But再度出現。IGNIS 1242c.c的排量剛好跨過賦稅級距,因此每年得繳1201~1800c.c的牌照稅與燃料稅,加起來每年得多付3280元。

Smart 內裝

這裡的Smart並非說它聰明,而是指賓士集團的那台小車,不過是前一代的Smart!成本是現實的,很多人都要一台便宜、安全、內裝豪華、保養容易的一台車。但除非是出清大拍賣,不然這世上不大會有這東西。不然你要是車廠老闆,你會賣這種車嗎?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雖然車上有很多硬塑料、絨布椅等許多台灣車迷視為票房獨藥的配備。但這些錢換來6輔助氣囊、ESP、定速、斜坡起步輔助、恆溫空調、LED頭尾燈等好物,對成天炮國產車如何沒天良又沒天良的人來說,IGNIS配備面簡直彿心來著。況解,在日本人工程師的巧思之下,透過配色變化,讓簡樸未必等於簡陋,仔細觀察其實還挺時尚的,用簡約風形容也不為過。

IGNIS由內到外都相當適合成為一步都會通勤的代步車款,萬事俱備,只差東風。而那陣東風,就是最終的價格了。而最大的對手不是外人,而是自家的Baleno。以IGNIS單色版64萬的預接接單價與Baleno只差5.8萬,很容易直接升級馬力與車格都更大的Baleno,因此車子漂亮是天份,價格又能開的漂亮就是真本事了。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內裝配色大膽活潑,相當符合年輕人的調性。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後行李箱空間其實不大,得放倒椅背才能獲得更多空間。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簡單卻相當好看的儀表設計,省錢一樣可以有高質感。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改良過的1.2升自然進氣引擎,但多出42c.因此得繳交高一級的賦稅。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後座空間出奇的大,頭部空間也很不錯。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單色的音響主機,還有點像Smart的感覺。
SUZUKI IGNIS試駕:東洋版Smart
▲類似隨身喇叭的設計,滿是潮味。

SUZUKI IGNIS規格表

車型:IGNIS

最大馬力 hp /rpm:91/6000

最大扭力 Kg-m/ rpm:12.2/4,400

引擎型式:汽油4缸

排氣量(c.c):1242

變速箱:CVT

售價NTD:64萬

史塔夫短評:新奇可愛又好開,簡直是東洋版Smart。

*本文節錄自Stuff史塔夫科技國際中文版2017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