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面三分情 這招讓你的創作生涯更寬廣

網路已然成為強勢媒體,許多創作者投入影音平台尋找機會,搞清楚平台屬性就十分重要。我們與兩位YouTuber訪談,從他們的經營心得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觀眾生態。

艾爾文(左)與C.Tao(右)
▲ 艾爾文(左)與C.Tao(右)都是訂閱數破10萬的白銀等級YouTuber創作者(圖\Matt Kan攝)

艾爾文曾是部落客、作家,他的YouTube頻道主要談閱讀、工作心得,以提升生產力為方向,幫助觀眾縮短學習與摸索的時間。目前已有超過15萬訂閱人數,晉升YouTube白銀等級創作者。

由於艾爾文同時具有部落客與YouTuber的身份,對於兩種媒體的差異十分了解。「文字與影像是不同的發揮空間,網路上的文字需求仍然有,但影音是正在成長的。」艾爾文表示文字容易分享,但無法透過動作、聲音來影響觀眾。「寫作跟現實有點距離,影像是直接對話,互動性不一樣。」

艾爾文經營YouTube一年多以來認識很多新粉絲,並不是因為他的部落格而來,是從YouTube上認識的,這讓他感到很意外。「沒想到能認識新粉絲,現在覺得YouTube上是直接互動,更像朋友之間。」

另一位YouTuber「C.Tao」以分享重訓健身、飲食調整與生活記錄為主,近期也開始分享創業心路歷程,同樣是白銀等級YouTube創作者。C.Tao三年前從國外回來,在健身房工作順便健身,發現台灣教練素質不夠好,多為業績導向,便開始拍影片分享訓練、飲食的心得。

「不過拍到後來有點膩,健身在知道概念後,其他就是需要時間練習、保持,後來覺得話題越來越少。」於是他開始轉型,創了運動服飾品牌,因為在YouTube上想找其他人的自創品牌經驗,發現很少,於是決定分享創業上遇到的問題,也和粉絲之間有了新東西可講。

從重量訓練轉型變創業心得,這個題材差異也太大,粉絲不會跑掉嗎?「不會,我的粉絲數量還是繼續在增加。」C.Tao的回應讓我們感到十分好奇。基於以往的內容創作經驗,觀眾喜好各有不同,隨便改題材很容易流失。觀眾預期想看動作片,看到的卻是紀錄片,不跑嗎?

「雖然改分享創業心得,但粉絲們也不是只想改變身材,也想改變生活的其他部份,所以原本的粉絲沒流失,又有新粉絲進來。」這是C.Tao給我們的答案。而一旁的艾爾文也有同感,他的解讀是YouTube匯集的觀眾並不都是單一興趣的,像他剛開始看YouTube時,即使不是他訂閱的內容他也會有好奇心。「但部落格就真的會受影響,像我以前部落格是寫理財,只要寫了不一樣的東西,讀者就會覺得不是想看的。」

這樣的情況相當有趣,讓M特派員想起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經理的話,「YouTuber拍自己的臉比較容易與觀眾建立感情,所謂見面三分情。」而M特派員回顧自己看YouTube的經驗,一開始可能是因為影片內容而被吸引,從而認識了創作者,繼而因為內容品質而對創作者產生認同,有了好的個人品牌形象,之後即使該位YouTuber發表了其他內容,也會想看看他要講什麼。

也就是說,一開始因內容題材吸引而來,繼而因內容品質維持關係,慢慢建立起粉絲情感。接下來會因為「人」的因素而繼續維持關係。想想追劇不也是這樣嗎,一開始不認識主角,隨著劇情進展越來越熟悉,後來他的相關動態也都會感興趣了。這也是在藝人、實況主、主播等身上會發生的事。

回頭來看部落格等圖文型網路媒體的情況,雖然也是會因為內容而聚集粉絲,不過少了「見面三分情」,武器少了一項,似乎就得多靠核心作品來與粉絲維持黏著度,在未來發展的轉圜餘地似乎就比較小了。

史塔夫短評:雖然見面三分情,內容還是要有品質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