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發科技第三屆「智在家鄉」參賽件數創新高

邁入第三年的聯發科技「智在家鄉」數位社會創新競賽,雖然今年面臨疫情衝擊,來自台灣各地的參與熱度不減反增,總共收到418個團隊作品,參賽件數創下新高,組隊人數超過1,700位,涵蓋台灣184個鄉鎮,包括外島金門、馬祖都有團隊參賽,顯現台灣民間具備充沛的社會創新力。經過初選與評審團縝密討論,今天公布入圍決賽的二十組團隊,各隊除獲得入圍獎金外,並將開展培訓與導師陪伴計畫,由聯發科技高階主管投入專業導師的行列,於年底角逐首獎100萬元的殊榮。

蔡明介董事長:用科技素養迎戰疫情  創新力量擴散至台灣各角落

聯發科技董事長蔡明介表示,新冠肺炎的疫情如同對社會的壓力測試,不尋常的考驗,更能夠看到創新的價值。對於本屆參賽作品件數創新高,這是「民間無所不在的創新力量」的累積,來自於台灣社會平日深厚的科技素養;同時由於疫情控制相對穩定,也有利於參賽團隊順利完成作品。蔡明介說:「『智在家鄉』賽事的初衷,就是希望經營一個創新交流的平台,鼓勵跨領域的合作,善用科技的力量解決社會問題。今年各地的迴響更為熱烈,感謝所有參賽團隊對這個理念的支持。」

洞察問題更接地氣  賽事鼓動創新方向

本屆參賽議題面向廣泛,包括農業、文化保存、長照、環境、社區營造等,也包括多件防疫相關作品。評審委員台大智活中心策略長賴宏誌表示,今年作品的特色之一,是投入在地程度高,許多團隊其實已深耕在地多年,「與過去兩年相比,除了接地氣,更有抓地力」。另一位評審委員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則認為,之前賽事作品中不少有「為了比賽而找答案」的傾向,今年有更高比例的作品專注於「先了解地方問題,再思考工具」,她認為這是「智在家鄉」競賽累積三屆的經營,所自然鼓動出的創新方向。

疫情足不出戶 弱勢族群善用科技感受生活脈動

全民防疫的背景下,連帶使社區長者活動受侷限,「瘋防治phone防智」開發桌遊 APP,協助因疫情不出門的長者,透過用手機玩桌遊闖關,預防延緩失智。不同系所組成的「特調爺奶」學生團隊,運用色彩與音樂共感的機制,協助高齡者以藝術學習與創作。「台越友好隊」希望建立東南亞多語線上買賣平台,讓新住民紓解思鄉情懷。「見聲小幫手」團隊則開發一款互動式APP,建立聽障人士與外界的訊息橋樑。

團隊創意無界限   外送也能發揮惜食價值

有來自成大的學生團隊,因深受違法改裝機車噪音所擾,提出AI影像辨識技術結合檢舉流程的構想。「Genius Care」從5G時代出發,企圖改善民眾對電磁波的迷思,將無形電磁波視覺化,讓民眾用手機就看得到。街頭隨處可見的外送人員,啟發了「快馬食物」團隊,結合惜食概念與外送平台服務,達到公益和商業的平衡。一位熱愛棒球的工程師放棄高薪機會,揪團組成「野球學者」,導入運動科學協助體育選手創造更好的表現。

「限時專送」不熄燈   布袋戲巧手永流傳  老文化找到新靈魂

入圍決賽團隊中,文化傳承的主題頗有份量。有高中生組成的團隊,提出數位媒合APP構想,希望保存北投區特有的「限時專送」載客機車文化。來自雲林的「雲林掌藝」,結合數位平台與偵測技術,保存布袋戲老師傅手藝的香火。來自澎湖的團隊,將當地特有的石滬文化製作動態數位資料庫,既可典藏又可轉化爲觀光動能。由台北教育大學學生所組成的團隊,試圖透過數位商業模式,提供全民參與古蹟歷史建物保存的管道。

善用AI與環境智慧共生 影音辨識助一臂之力

運用AI辨識能力是今年的熱門應用技術。來自台東的「東吳巨資」與來自屏東的「芳草碧連天」團隊,透過影像辨識結合超音波技術,以友善環境的方式驅趕獼猴、禽鳥,降低地方農損,讓人類與動物和平共生。深耕嘉義多年的南華大學師生團隊,導入AI聽聲辨位技術,改善生態農業並結合諸羅樹蛙保育。高雄「良濕益友」團隊,希望透過監控水質和即時觀測鳥類生態,為濕地保育盡份心力。

決戰百萬首獎    學者專家工作坊   聯發科技主管親自參與

入圍決賽的20組團隊將可獲得獎金5萬以及最高5萬的研發補助款,並將參與設計思維工作坊的培訓與導師陪伴,由聯發科技高階主管親自與團隊協力進行原提案的優化,讓各計劃落地實踐性更強、解決問題點更精確。第三屆「智在家鄉」競賽預計年底進入最後的決賽,爭取首獎新台幣一百萬元獎金的榮譽。

史塔夫短評:決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