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氣Maker基地:孕育夢想的未來產房

攝影:CCfun

穿過大同大學的花園小徑與球場,終於在校園一處角落,找到一間門禁森嚴的工廠,外觀跟大學常見的實驗工廠沒有甚麼兩樣,不過,進到裡頭之後,發現這裡人聲鼎沸,而且充滿各式機器與手工實作的聲音,這裡是特派員D見過最熱鬧、佔地也最廣大的Maker空間。

成立於2014年5月的未來產房(Futureward),在台灣甚至國際間的知名度都不小,不僅因為它是佔地300坪、設備應有盡有的超大空間,也是第一個與大學合作的Maker空間,因為同時開放給學生與民眾使用,這裡的使用率很高,聲量自然也居高不下。

未來產房照片
▲未來產房佔地300坪,也是第一個民間與大學合作的Maker空間

林佑澂擁多元背景  因緣際會踏上Maker路

未來產房創辦人林佑澂一開始先帶我們參觀整個空間,這裡有完整的數位製造、電子實驗、木工、金工、紡織與噴漆設備,還有攝影棚、共用辦公空間及會議室。當他一一介紹這裡的3D列印機、雷射切割機、CNC機台時,很難想像他其實是唸基因工程出身的,後來因緣際會加入科技貿易公司,接觸到最新的數位製造機具,因為看到Maker浪潮正從美國席捲到世界各地,自己內心將科技轉化為實務應用的夢想蠢蠢欲動,索性投入Maker領域。

「一開始這個名字是我太太取的,當時她正在懷孕,所以想到產房這個中文名字,然後再想到很有前進動能的英文名字,並且順勢設計出LOGO」,林佑澂笑著說。其實他跟產房很有緣份,他的父親過去也是婦產科醫生,而他現在所處的產房,每天都可以孕育出五花八門的手作成品,以及千奇百怪的夢想。

未來產房照片
▲未來產房有完整的數位製造、電子實驗、木工、金工、紡織與噴漆設備,還有攝影棚、共用辦公空間及會議室

林佑澂講話時溫文儒雅,很有文人範,其實他是個小留學生,小學二年級就離開台北,中文會講但不太會寫,他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唸生物物理系,從事癌症治療的基因工程研究,原本規劃回台灣待兩三年陪伴家人,後來因家裡因素決定留在這塊土地上,先後在電視台做過兒童教育節目、在科技貿易公司任職,後期在Panel Group的工作經驗,徹底改變了他後來的生涯。

「當時我在研究塑膠3D列印技術,接觸到最新的數位製造技術,也親眼見識到成品」,林佑澂雖然沒能說服公司大量應用,但心中的Maker魂已經點燃;因為自己喜歡動手做,一直在研究魚菜共生系統,找了半天台灣並沒有適合的Maker空間,後來決定自己搞一個,自告奮勇跟各單位提案,卻因不熟悉公部門的運作而頻頻碰壁,一股熱情被澆熄大半。

未來產房照片
▲林佑澂跟產房很有緣份,父親是婦產科醫生,老婆懷孕時娶了這個名字,現在未來產房每天都孕育出許多夢想

大同大學力挺  催生台灣代表性Maker空間

後來林佑澂遇到從舊金山剛調回台灣的楊育修,他是《自造年代》(Make)紀錄片的製作人,在美國長期觀察Maker運動,兩人一拍即合,經過半年的專案合作共事後,決定合作打造亞洲最大的Maker空間;他們找上大同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吳志富,而且獲得大同大學校長何明果的大力支持,順利將工業設計系實習工廠改造成開放給大眾使用的Maker空間,未來產房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窩。

這個由民間與學校合作的Maker空間,可以說是相當理想的結合:大同大學提供寬廣且有地利之便的場地,未來產房則掌握最新的Maker技術與趨勢,雙方各自負責基本設備與新式製造設備,未來產房另外規劃課程、創業諮詢與營運管理,400位設計學院學生是基本會員,在空間與設備使用上有優先權利,但各項設備與課程活動也開放給一般民眾參加。

未來產房照片
▲未來產房除了優先提供400位設計學院學生優先權利外,各項設備與課程活動也開放給一般民眾參加

未來產房這個空間的規劃,其實也很有Maker精神。他們的第一個活動就是舉辦設計思考工作營,希望邀請不同領域的人,共同討論如何來規劃空間的家具及設備,原本擔心沒有太多人會參加,沒想到po網兩天就吸引50幾人報名,遠遠超過原本設定的30人,成員除了有木工與設計專長以外,還包括舞者、作家、公務員在內,最後從大家集思廣益的100多個辦過活動提案中,選出了十幾個付諸實踐,而且都是採用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設計,當這些家具透過大家的雙手自造出來時,那種成就感可想而知。

未來產房照片
▲未來產房一開始的空間規劃就很有Maker精神,許多傢俱都是由各專長領域的人共同發想與實作

美國Maker生態系統成熟  台灣還在萌芽期

美國Maker運動可以溯源自2005年的Maker雜誌成立,2006年開始舉辦Maker Faire活動,2006~2007年Techshop陸續出現,至今已經發展出一個完整的產業,吸引很多人才進來。林佑澂強調,「即便95%的Maker都是為了好玩,只有5%會真正創業,且成功率並不高,但還是激盪出許多有趣的創意,甚至有一些新創團隊冒出頭來」。

反觀台灣的Maker運動,近3~4年才真正發展起來,但一開始只有一些小型的Maker空間,直到2014年之後民間力量與政府資源陸續進來,開始提供較大空間與較多資源;不過,包括Maker空間的泡沫化、公部門企圖收割的態度,都讓林佑澂感到憂心,可能對台灣Maker文化產生負面影響。

未來產房照片
▲未來產房經常吸引不同領域的人前來,圖為藝術創作者在製作參展作品

他坦言,「有些Maker空間覺得其他人只是想靠Maker賺錢,覺得要收費的空間不是純粹的Maker空間,但從國外的發展經驗來看,Maker空間就像是一種社會企業,不能只靠政府或財團支撐,自己想辦法營利並沒有錯,能有合理的收入才可能生存下去,才可能用這些錢去做更多事情。」

事實上,台灣的Maker空間為了維持生計可說各憑本事,由藝術家或設計師經營的空間就以接案為營收來源,有些人則是經營共用辦公空間(co-working space),其他像是開課程、辦企業活動、銷售產品也都大有人在。

「台灣的Maker運動還在發展初期,如果現在就彼此競爭、分派系並不是好事」,林佑澂感嘆地說,「現階段有人願意投入都是好事,大夥應該一起努力把Maker文化推廣出去,不要分誰是純粹的Maker、誰想靠Maker賺錢,雖然絕大多數的Maker只是好玩,但並不代表Maker一定要像宗教一樣愈苦愈好,不意味不能跟錢沾上邊。」

未來產房照片
▲林佑澂認為,Maker空間就像是社會企業,想辦法營利並沒有錯,圖為未來產房經營的Maker商店

公部門動起來  正反效應受關注

另一方面,政府單位也紛紛注意到Maker文化的崛起,包括經濟部、教育部、勞動部都開始投入,讓Maker運動更為蓬勃發展。林佑澂認為,政府部門想來推廣Maker當然是好事,但如果只是趕熱潮沒能做完做好,反而會讓大家覺得Maker泡沫化;而且,政府單位如果只是想來收割民間的成果,對於整個Maker運動有害無利,應該將資源流到有用的地方,例如支持民間的Maker空間,這樣才有正面效果。

對於Maker泡沫化的議題,林佑澂強調,Maker運動的面向很廣,從教育、自造到創業都涵蓋在內,姑且不論有多大的經濟效應,光從教育面向來看都是很正向的,可以教小朋友學習自發自學,如何找到問題、解決問題、用創意的方法動手執行,而且通常做完一個計畫後會很有成就感,就會愈學愈深,這種趨勢是怎麼泡沫化都不會停止的。

事實上,現在歐美政府都非常看重Maker的發展趨勢,美國甚至想把所有圖書館都改造城Maker空間。他強調,現在學習門檻很低,大家很容易就在網路上學習各種技能,不過終究還是需要一個實作的場地,需要一個空間去認識別人、與他人交流,這樣才能刺激靈感,而且學得更快。

因此,即便未來產房並非一路順遂,「但幸運的是每當遇到問題時,總是有人會冒出來幫忙解決問題,或許做對了方向獲得大家認同,就會一直有貴人相助」,林佑澂感性的說。

未來產房照片
▲大同大學大力支持,將工業設計系實習工廠改造成開放給大眾使用的Maker空間,成為未來產房的窩

台灣創新能量遭低估  須加強國際連結 

從Maker空間出發,其實未來產房更想做的,是一個創新育成的平台,可以協助Maker走進市場、邁向創業的重要舞台。

林佑澂強調,「台灣的創業環境條件,在全世界排名第六,在亞洲排名第二」,其實這裡是非常適合創業的地方,可惜很多人才都被綁在大公司,大家普遍缺乏冒險創業的精神;但現在科技業景氣不好,甚至放無薪假,有些工程師可能會想來Maker空間玩玩,對於Maker運動更為有利。

他進一步說,台灣在創新競爭力上面,較強的是工廠流程與資金,但在態度上比較弱,家長不鼓勵小孩去創業,多數人也沒有這類經驗,另外在國際連結上居於劣勢,下一階段希望可以協助解決國際連結的部分,讓國外的Maker空間、加速器、人才可以來台交流,同時促成台灣的新創團隊與國際接軌,幫他們找材料、找資源、設公司、做品牌、做行銷,並且進入市場。

事實上,美國的Maker產業已經成長茁壯,從最早討論如何經營Maker空間,到近期都在討論如何轉型賺錢、如何商業化、如何與創投介接。林佑澂語重心長地說,從教育、媒體、零售、加速器到投資,Maker有太多東西可以做了,不像蛋塔泡沫化後就沒人想吃了,不過打底的動作要做得很紮實,「必須把文化與生態系統做好,不要天真的想從第一個階段就直接跳到最後一個階段,這樣才會可長可久。」

未來產房照片
▲林佑澂強調,Maker運動的面向很廣,從教育、自造到創業都涵蓋在內,這種趨勢是不會終止的

INFO……

未來產房是全台灣最具規模的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與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透過手作工具、數位機具等工具資源的分享以及創造經驗交流的空間,希望建立學習、合作、並且鼓勵創意和互助的社群,並協助民眾實現心裡醞釀已久的夢想。

未來產房擁有超過300坪的使用空間,開放給一般大眾使用,繳交會員費即可接觸使用超過百萬元以上的各種類型的設備,涵蓋金工、木工、紡織、電子及數位製造機具,並且提供各種專業的工藝教練,開課教導設備使用方式,不管是專業或業餘的工程師、自造者、藝術家、發明家、木作、金工、及各種工藝技術者,等皆可前來使用的自造者樂園。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40號(大同大學內)

電話:02-5576-0311

開放時間:週一 ~ 周五 09:00 ~ 21:00,周末 9:00 ~ 20:30,國定假日休廠

官方網址:http://www.futureward.com/

官方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futurewards/

史塔夫短評:宅在家當然生不出什麼東西啊~到未來產房感受一下這裡的氣氛,保證你Maker魂上身、靈光乍現!

*本文節錄自Stuff史塔夫科技國際中文版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