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徠卡I型百週年:三位攝影大師威茲勒精彩展出
2025年,徠卡相機公司迎來了徠卡I型相機誕生100週年這一重要時刻。全球範圍內將舉辦一系列展覽與活動,共同慶祝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百年盛典。而作為徠卡誕生地,威茲勒市及其所在地區更是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書寫對歷史的致敬。
在徠茲公園內,三場高規格攝影展連袂呈現徠卡攝影的多樣性:美國街頭攝影最重要、最具風格的代表人物之一——喬爾·梅耶羅維茨的個人作品展,法國攝影師愛德華·埃利亞斯傑出的新聞報導作品展,以及音樂人兼徠卡攝影師傑米·卡倫的私人精選攝影展。
三場展覽將於2025年6月29日起面向公眾開放,一直持續到9月21日。
喬爾·梅耶羅維茨:《觀看的快樂》The Pleasure of Seeing
在恩斯特·徠茲博物館舉行的大型回顧展,將全面展出美國著名攝影師喬爾·梅耶羅維茨(1938年生)畢生的作品。本次展覽中的100幅作品由攝影師本人親自挑選。自上世紀60年代起,梅耶羅維茨便被視為美國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
他的街頭攝影作品色彩鮮明,具有極高的辨識度。此次展出的作品時空跨度極廣,從上世紀60年代在紐約拍攝的早期作品,到其在歐洲、中國等地的攝影創作,從各大都市街頭的即興拍攝,到2001年曼哈頓遭遇“9·11”恐怖攻擊後的震撼畫面,再到保羅·塞尚和喬治·莫蘭迪工作室(Paul Cézanne’s and Giorgio Morandi’s ateliers) 中的靜物攝影,以及他近年來的自拍。
展覽不僅彙集了眾多已成為經典的代表之作,還將首次公開展出多幅珍貴的影像,其中包括他於1963年使用徠卡M2相機拍攝的第一卷底片中的兩張作品。
梅耶羅維茨的創作核心始終是紐約這座城市。一次與羅伯特·弗蘭克(Robert Frank)的邂逅,讓當時擔任藝術總監的梅耶羅維茨最終決定成為一名攝影師。街頭的無盡萬象、錯綜複雜的符號與文字、形形色色的人群交匯,成為了他日復一日攝影探索的不竭動力。
他最初拍攝彩色照片,一年後開始嘗試黑白照片,隨後便幾乎完全專注於彩色攝影。這在20世紀60年代並不常見,因為當時彩色底片的沖洗價格不菲,藝術攝影領域也普遍推崇黑白影像。
1966至1967年,在歐洲旅居的一年時間裡,梅耶羅維茨仍堅持使用兩台徠卡相機工作:一台用於拍攝黑白底片,另一台用於拍攝彩色底片,以此深入研究色彩與黑白在影像表達上的不同效果。幾年後,梅耶羅維茨成為了推動彩色攝影成為藝術媒介的重要先驅之一。
此次在Ernst Leitz博物館舉辦的《Die Freude am Sehen》《觀看的快樂》展覽由梅耶羅維茨攜手策展人卡琳·雷恩-考夫曼(Karin Rehn-Kaufmann)及伊娜絲·法耶德(Inas Fayed)共同策劃,將全面呈現這位攝影大師豐富多元的創作面貌及其持續演進的藝術軌跡。展覽還展現了街頭攝影這一流派的發展歷程、見證了攝影史的變遷以及攝影媒介的變革。
梅耶羅維茨的作品構圖精準,攝人心魂。時至今日,他依然如一位優雅的舞者穿梭於大街小巷,姿態輕盈卻又不失內斂,始終能近距離捕捉真實生活之美。
他的影像,即使歷經數十載,依舊充滿探索的張力,引人入勝,卻始終保留著未盡的深意。在這個人人只顧低頭凝視手機的時代,梅耶羅維茨的照片彌足珍貴,喚醒我們沉睡的觀察與感知。
愛德華·埃利亞斯:目擊者 Eyewitness
戰火、逃亡、壓迫與貧困——這些殘酷現實構成了法國攝影記者愛德華·埃利亞斯(1991年生)鏡頭下的核心主題。
作為新一代紀實攝影記者,他致力於用真實影像記錄全球各地的社會與人道主義危機。威茲勒徠卡畫廊將展出這位攝影師三個代表性系列的精選之作:其中,《Well 77》新聞報導系列拍攝於2017年初,記錄了在伊拉克撲滅油井火災的驚心動魄時刻。
第二個系列《SOS Aquarius》拍攝於2016年春,埃利亞斯隨同“水瓶座號”(Aquarius)救援船航行於地中海,拍下移民試圖通過簡陋船隻抵達歐洲的險途。
第三個系列的作品來自關於中非共和國的新聞報導,2014年,埃利亞斯隨法國軍隊中的外籍軍團深入當地,記錄他們在血腥內戰中執行人道任務的全過程。從埃利亞斯的拍攝方式中,可以看出一種富有同理心的堅持:他深入沉浸於每個題材、每處場景、每個人物的故事,努力捕捉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紐帶,拒絕膚淺的獵奇視角和煽情報道。
他的攝影作品展現了困境中人們的堅韌與勇氣,通過直接參與和親身經歷,將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
傑米·卡倫:These Are the Days
英國著名歌手、詞曲創作人和多樂器演奏家傑米·卡倫(生於1979年),除了在音樂領域頗有建樹外,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攝影。身為徠卡大使,他早在2014年便在德國影像博覽會上以攝影師身份亮相。
卡倫使用他的徠卡相機記錄自己的視覺日記。他不僅拍攝了靜謐的靜物和巡迴演出中的特殊風景,還進行了自拍並記錄了他的樂手同伴、好友和隨機的偶遇。
他的作品涵蓋彩色與黑白攝影,畫面中流淌著私人情感的涓涓細語,也銘刻了旅途邂逅的文化印象與情緒氛圍。他早已突破了業餘的藩籬,將鏡頭化作創造性的工具,與周圍的世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與聯結。
此次攝影展的標題為卡倫2004年發佈於專輯《Twentysomething》中的一首同名歌曲《These Are the Days》。
此次展覽由 WhiteWall 鼎力支持。
攝影師簡介:
喬爾·梅耶羅維茨(Joel Meyerowitz)1938年3月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最初學習繪畫,後來擔任藝術總監。一次與著名攝影師羅伯特·弗蘭克 (Robert Frank) 的邂逅促使他辭去原職,投身攝影創作。他在紐約街頭積累了豐富的拍攝經驗,並數次遊歷美國,隨後於1966/67年旅居歐洲。
他使用過多款徠卡M系統相機,包括M2、M4和M6等機型,至今仍在使用M和S系統進行拍攝。梅耶羅維茨出版了多本著作,並榮獲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徠卡相機公司於2016年頒發的徠卡名人堂獎,以表彰其終身成就。喬爾·梅耶羅維茨現居紐約和倫敦。
愛德華·埃利亞斯(Édouard Elias)1991年6月29日出生於法國尼姆,父親是埃及人,母親為法國人。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生活十年後,他於2009年回到法國攻讀經濟學,但隨後又轉入孔代學院南錫校區學習攝影。學生時期,他便自發前往土耳其和敘利亞,記錄當地難民和戰爭局勢。
2013年6月6日,他在敘利亞被“伊斯蘭國”武裝俘虜,被關押11個月後才獲釋。而這段經歷也讓他致力於以攝影師的身份更加深入地報導世界各地的人道危機與衝突地區,包括最近的烏克蘭戰爭。他的作品屢獲殊榮並頻頻被刊載。埃利亞斯使用多種徠卡M系統機型,包括M2、M5、MP、M11-P以及徠卡M Monochrom。
傑米·卡倫(Jamie Cullum)1979年8月20日出生於英國埃塞克斯,從小便展現出音樂天賦。他曾輾轉各地,在各地俱樂部和酒吧擔任音樂人,為了支付文學和電影學業的學費。
1999年,他發行了首張專輯,2001年完成學業後又發行了第二張專輯,2003年便已榮獲英國爵士樂獎“明日之星”獎。他的音樂融合多種風格,而這一跨界精神也延伸至攝影創作中。傑米·卡倫現居倫敦。
喬爾·梅耶羅維茨:
“攝影教會了我關於這個世界和關於我自己的一切。”
“我一直將自己視為色彩的擁護者。對我來說,色彩關乎真實生活,而非浮華的瞬間。我想描述我所看到的一切。而色彩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新的維度。”
愛德華·埃利亞斯:
“作為一名攝影師,我將我的創作視為一種敘事方式。類似於透過排列詞語和短語來傳達敘事。”
“從事這項工作不僅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種熱愛和使命。這需要投入與奉獻,往往意味著要犧牲個人安逸甚至安全。吸引我的不是危險本身,而是能親歷歷史發生的那一刻。”
傑米·卡倫:
“我相信,如果你能捕捉到展現世界奇異與不可思議的瞬間,一張照片就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百年徠卡:世紀見證者
對徠卡相機公司來說,2025年標誌著徠卡I型相機面世100週年。1925年,徠卡I型相機首次在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面世,為是首款進行大批量生產的徠卡35mm相機。這台相機小巧便攜,打造了全新的攝影方式,並為整個攝影界帶來了變革。
因此,秉承“百年徠卡:世紀見證者”的口號,徠卡相機公司將在阿聯酋杜拜、義大利米蘭、美國紐約、中國上海、日本東京等國際都市舉辦徠卡I百年系列慶典活動,2025全年推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與珍貴的特別版產品。
6月,位於威茲勒的徠卡相機公司總部將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將徠卡百年慶典推向高潮。此外,遍佈全球的徠卡畫廊也將舉辦高規格大師傑作展覽,共溯光影百年。
史塔夫短評:不容錯過的百年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