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中古車市場剖析(4-4)政策影響未來發展

中古車流通市場活躍 可作為汽車產業發展指標

有趣的是,大中華的中古車市場未來發展,其實都受到相關法令的人為顯著影響與限制,而不是尊重自由市場機制。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快速而穩定增長的人均收入、強烈的購車需求以及不斷縮短的車型更新換代頻率,這些都有助於中古車置換需求與消費市場的壯大。美國市場從上世紀1980年中期開始,就出現新車銷量逐漸下降、中古車銷量逐年上昇的現象。發達國家年均中古車交易量約為新車交易量的2~3倍(美國市場約3倍、德國市場約2倍、日本與台灣市場約為1.5~1.7倍),但目前中國市場的中古車/新車銷量比例卻遠遠低於其他國家(約0.5倍),業內人士認為各地方政府的人為限制「限遷」(禁止外地中古車上牌)是最重要的原因?p>>

中古車市場的效率需要建立起車況檢測及信用評價的成熟機制,目前中國已經逐漸完善前述機制。

一直以來、「稅收、限遷、產權」被視為阻礙中國中古車市場的三大障礙,根據中國相關稅法,購買新車需依車輛售價(不包括增值稅稅款)的10%徵收「購置稅」,而中古車交稅則是按照車輛評估價格的1.48%徵收「中古車交易稅」。這意味著對於各地方政府而言,中古車交易對地方稅收的貢獻顯然不如新車銷售。2005~2012年,中國各地方政府的車輛購置稅收入由558億元升至2,229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21.8%),2015年中國中古車交易額已經達到5,500億元,貢獻稅收卻不到100億元。大部分城市在取消「限遷」政策上持以消極觀望態度,最大原因是擔心大量外地中古車的遷入會影響其新車消費進而導致稅收減少。對比海外市場的平均水平,消費者持有一部汽車的平均週期是5~6年,但在中國的車輛持有週期卻被延長到8年,中古車交易市場的不活絡是前述現象的重要原因。

2015年,因中古車限遷法令而被人為抑制的中古車成交量推估已達400萬部、這意味整個中國新車市場每年少賣了400萬部車!如果按每部新車價格10萬元計算,新車置換延遲造成的車企損失每年高達4,000億元人民幣。令人欣慰的是,今年政策已經明確支持取消「限遷」:在2016年兩會上,中國總理李克強明確指出要活躍中古車市場,推動中古車市場積極發展。

另一方面在台灣,由於貨物稅條例修正法案舊車換新的新法規已於2016年1月8日生效,民眾自2015年7月8日至2021年7月7日期間購買新車,於法令生效日起5年內完成報廢舊車或出口,皆可享5萬抵稅優惠。因此台灣中古車市場未來5年發展面臨顯著的發展壓力,新車市場則受到「舊換新」補助政策的加持,激起民眾賞車、買車的意願;只是政府一股腦的打著經濟和環保的旗號,鼓吹民眾將老車報廢的同時,卻似乎未思考到民眾一窩蜂的報廢,將直接衝擊現有中古車產業結構,引發供需失衡的可能。

隨著大中華地區汽車消費階層的年輕化,「購買中古車」已不再是貶抑詞,還能促進資源有效循環再利用。愈來愈多人的第一部愛車都是中古車(包括筆者與不少汽車雜誌編輯都有不少經典中古車型),所有汽車強國都是中古車市場的出口大國:美國市場的「新古車」大量出口到海外地區,日本市場的右駕中古車是中亞、緬甸地區的重要車輛來源,非洲可見到大量德國中古車(電影中經常可出現大量高齡的M.Benz車型),兩岸三地中古車市場的強大與活絡,也證明了我們正逐漸追趕上上述汽車強國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