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市場飽和迷思 餅不夠大或許是缺乏創意與企劃

YouTube幾乎已成為網路影音代名詞,不僅是有豐富的影音內容,所打造出的YouTuber文化、生態系也橫掃全球,許多年輕人的志向已是將來要當YouTuber。而YouTuber到底是不是能安身立命的職業?機會有多大?YouTube還能紅多久?這些都是有心投入者關心的話題。

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經理黃少宇
▲ 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經理黃少宇(圖/YouTube提供)

在一場Google舉辦的活動中,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經理黃少宇談到,YouTuber不專業、YouTuber收入難以維生、YouTube市場已飽和,是他最常聽到的三個迷思。

他認為YouTuber不僅需要會影音製作技術的硬實力,也需要懂得與廠商溝通、培養觀眾緣、培養人格特質等軟實力。他們沒有公司提供訓練,必須在眾多競爭對手中歸納出自己的方向,從實務經驗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會比別人更擅長摸索出方向。

收入的部份,YouTube國外商業模式已在台灣落地,是逐漸成形的產業,有很多商業機會。除了流量分成之外,創作者必須有自己的商業策略找出其他收益來源,例如尋求品牌合作、開發周邊商品等。而且YouTube是全球平台,現在開始已經有YouTuber製作不說話的影片了,目的是希望外國人也能看,環境好不好其實是看創作者自己怎麼想。

關於市場飽和的問題他提出具體數據。從2017年到2018年,台灣觀眾每週平均觀看YouTube的時數從14.6小時上升到16.4小時;突破百萬訂閱的頻道從9個成長到19個;突破十萬訂閱的頻道從200多個增加到430多個。根據去年與Ipsos台灣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所進行的《YouTube使用者行為大調查》,也看到45-54歲的熟齡觀眾人數在增加。從數字來看YouTube仍然是成長中,並沒有下降。

女子月月友
▲ 女子月月友(圖/YouTube提供)

現場有不少新進YouTuber,其中「女子月月友」是一群世新科班學生組成的團體,頻道以探討兩性與感情的網路輕喜劇為主。成立於2016年,目前訂閱人數超過7.9萬,總觀看人數達971萬次。

以他們的觀察,目前科班學校畢業生約只有兩成會到傳統廣電產業就業,學校內越來越多人往YouTube發展,學弟妹很多已經是YouTuber或周邊產業人員。他們表示投入電影製作可能一開始要當助理打雜,進電視台很多時間是拍自己不想拍的東西。自媒體可拍自己喜歡的,這對創作者而言很重要。

雖然是科班出身,但其實課堂上教的可能是30年前廣告業的東西,或是課本上的東西,在新媒體上不太用的到。以往的鋪陳方式很慢,在網路上不適用,觀眾族群也不同。在學校時,很容易拍了什麼自己覺得很棒,但根本沒人看,商業價值是不容忽視的,也是學校傳統教育要正視的事情。但科班會學到很多技術,畫分鏡、打燈、剪片、說故事的方法等,會比其他YouTuber領先踏出一步,是個優勢。

他們剛開頻道時相當挫折,後來研究發現不能用傳統觀念做,得適應新環境,也慢慢對市場有所認知,了解觀眾到底想看什麼。現在已經有了一套經營策略,會每週開會定好目標,要傳達什麼?核心理念是哪些?短期計畫、長期計畫等。加入YouTube之後也有機會認識以往難以接觸的朋友,比如魔術師、做影片特效的、音樂出身的。大家都很有創意,互相交流彼此也會有加成效果。

「女子月月友」建議新進YouTuber多從網路上學習,學剪輯技術可從網路找資料,學內容企劃可多觀摩他人的作品。如果想學演戲,可以到工作坊試試看。不要找已經飽和的題材,例如遊戲、開箱等等,已經很多人在做。「市場是否飽和是看題材、內容、企劃,不是看平台。」像他們選擇戀愛輕喜劇,是因為共同話題,男女朋友看到會分享給另一半,可迅速傳播。不過他們也會加入深層議題,有新觀點、新思考。

目前「女子月月友」已成為MCN(Multi-Channel Network,多頻道聯播網)一員,有第三方服務商會幫忙經紀事宜。收入來源有廣告、有業配,兩種收入所佔比例不一定,要看業配案子的大小。為觀眾製作的內容與自己想做的內容比例大概是9:1,但這個1是大企劃。他們覺得一定要保留為自己創作的部分,才會保有熱情,有持續創作的動力。

史塔夫短評:受侷限的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