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型機器人全面啟動!

繼掃地機器人之後,各種類型與功能的機器人也開始進入生活中,其中以服務型機器人的應用特別受到關注。在一場由服務型機器人聯盟發起,受經濟部工業局指導、資策會(服創所)與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主辦的《服務型機器人應用論壇》上,與會的產學研界專家代表針對服務型機器人與醫療機器人兩大議題熱烈交流,大家普遍認同台灣廠商可結合科技創新、人工智慧、智慧零售、醫療照護等優勢,拓展方興未艾的機器人加值應用商機。

開發重點不在演算法  專家建議回歸人的角度

《服務型機器人應用論壇》早上聚焦於購物商場的服務型機器人議題,來自設計、購物商場、服務應用的業界代表分別提供寶貴意見。深擊設計總監汪建均表示,機器人的開發重點從來就不是「能否打造出完美的機器人」,而在於「市場、產業能否接受這個機器人」,他以生活周遭常見的各種型態機器人–Pepper、抽號碼牌機器人、抓娃娃機、扭蛋機、無人商店、Replika聊天機器人為例,強調機器本身雖然可以產生數據,但關鍵還是用人的角度去思考,必須搭配人的需求、行為、心態、文化、價值觀、歷史、社會環境去解讀數據,機器人或許有很棒的演算法,但重點還是背後來自人的創造力。

▲在《服務型機器人應用論壇》上,各界代表期許台灣產業結合科技創新、人工智慧、智慧零售、醫療照護等優勢,拓展方興未艾的機器人加值應用商機

大日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助紀元,則以公司開發智慧停車場及購物商場的經驗指出,他認為以文化底蘊、對話模式等層面觀察,機器人不能完全取代人類,但絕對可以讓人更方便。事實上,目前停車場域已大量導入車牌辨識、智慧尋車等智慧應用,也結合電動車充電站、自動資源回收機,未來很期待能與各界合作,讓服務機器人能逐步進入智慧停車場域。

應用情境趨於多元  未必是人形外觀

精誠資訊數位化轉型規劃服務處資深處長陳國彰指出,服務型機器人的應用情境日益多元,不管是家務、娛樂、高齡失能輔助、幼兒陪伴、物流、農用、救災安全、遊樂設施都可見到具體案例,甚至連廟宇都透過機器人提供香客抽籤、收取香油錢等服務,未來就看大家如何集思廣益來進一步擴大應用範圍。

▲論壇上午場聚焦於購物商場的服務型機器人議題,來自設計、購物商場、服務應用的業界代表分別提供寶貴意見

新光保全事業群協理鄭澤芳也舉例說明機器人的實際應用模式,掃地機器人開始用在太陽能光電板的清潔,擦窗戶玻璃機器人開始受到家庭主婦喜愛,富士推出的Palro機器人可在養老院協助預防失智及陪伴長者,Hana-chan嗅覺機器人則能辨別襪子是否太臭,LoweBot商場機器人可扮演導引客戶找到商品及取貨搬運的角色。他強調,機器人在骯髒、危險、辛苦等人類不想做的3K行業最能派上用場。

▲深擊設計總監汪建均認為,機器人的開發重點不是「能否打造出完美的機器人」,而在於「市場能否接受這個機器人」)

幾位業界代表在專家對談中,也針對商場機器人的想像、如何優化購物經驗等議題展開交流。特力集團企業資料技術暨客戶分析部副總經理陳駿楠強調,服務型機器人未必一定是人型外觀,智慧貨架就是一種常見的型態,核心觀念在於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提供對的資訊。NexRetail 創辦人James Wu認為,機器人的重點技術包括視覺影像辨識及語音辨識這兩大塊,在商場中不外乎是要解決產品認知及產品推薦這兩大問題;即便電商持續排擠實體商家的生意,但多數人還是很愛逛街,只要能善用數位技術讓促購更有效,補強價格、產品多樣性等弱勢,實體店面仍可比電商更具競爭力。

▲下午場聚焦於醫療機器人議題,專家分別對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機會、如何提供有溫度的醫療照護服務等方向提出看法

醫療機器人市場萌芽  手術、運送都有其身影 

在下午登場的醫療機器人場次中,多位來自醫療研究、新創、科技領域的專家代表,各自對醫療機器人的發展機會、如何提供有溫度的醫療照護服務等方向提出看法。臺北醫學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主任邱士峰從管理流程的角度分析,醫療機器人應該兼顧到流程、財務、品質、整合等考量,從工業管理的標準進行嚴格評估。目前國外醫療機構有些應用案例可以參考,例如德州有個醫院聘用機器人護士Moxi,但並不直接涉及醫護行為,而是負責檢索物品、整理東西等工作,Aethon機器人則是在醫院負責遞送物品。

臺北醫學大學HIoT健康物聯網產學醫研聯盟執行長郭景桓指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因為傷口小、恢復快、執行穩定度高,獲得愈來愈多外科導入,台灣可望有80~100台需求,而大陸更有將近4,000台的規模,但如果要從工具機的硬體角度切入,資金門檻很高,競爭也很激烈;但如果從軟體角度切入,以即時影像輔助辨識系統搭配人工智慧,應用於教育訓練、手術決策支援等方面,可發揮台灣在醫療服務、資通訊產業的跨領域優勢。

選對主題至為關鍵   法規、場域驗證等問題仍待突破

玉醫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洪碩宏則打趣地說,自己在醫療科技領域有很多失敗經驗,過去他曾投入遠距醫療、長照、智慧穿戴等計畫,但都沒有成功,主要原因是大家把焦點放在解決方案,但往往搞錯問題了;如果要進入這個市場,一定要找醫界資深大老合作,因為他們才能真正掌握問題核心,而且桃李滿天下有利推廣。

▲專家認為法規、場域驗證、成本、商業模式、投資環境等因素,都是影響醫療機器人發展與推廣的關鍵因素

在專家對談中,與會來賓提及法規、場域驗證、成本、商業模式、投資環境等因素,都是影響醫療機器人發展與推廣的關鍵因素。宇思科技創辦人、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蕭宇成認為,醫療機器人涉及的技術其實不難,但醫療體系相對比較封閉,因此如何取得資料庫的數據、還有這些數據如何克服隱私這兩大問題頗值得探討;法規的部分確實不易突破,只能在現有法規中試圖找到解決方案。

自動智發機器人顧問團隊專案經理王有慈建議,開發過程中必須找到適合場域去測試,獲得專家與受測者支持是很重要的;以其開發豆豆機器人的經驗為例,就是透過特教老師找到特教學童,並取得家長支持,才能透過使用者的參與反饋持續改善,逐步贏得自閉症學童的心。

史塔夫短評:各有特色的機器人,讓世界變更好!